家长必读:关于感统训练的四个误区
发表于:2020-01-14  点击:

语言发育迟缓、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笨手笨脚、拖拖拉拉、丢三落四、不会穿衣服穿鞋子、走路易摔倒、不喜欢被触摸、胆小、任性、粘人、害羞、爱哭、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孤僻不合群、反应迟钝、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害怕爬高、晕车晕船、读书漏字漏行、无法流利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学了就忘、理解能力差、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

这些症状,你家孩子有吗?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家长一边着急,一边纠结着要不要给孩子做“感统训练”。

对于感统训练,你真的了解感统吗?在带孩子做感统训练前,家长一定要先了解这4个误区。

误区一:感统只是很刻板的运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感统只是做很刻板的运动,比如:荡秋千100次、冲滑板50次、摆摆锤100次……

并把这些固定的活动当成是处方签一般,以为按照处方签的方式去做,孩子的感统就会好。

其实,感统并不是强迫规定孩子要一成不变地完成某项任务才叫做训练感统,感统训练主要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器械加上科学的训练手段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锻炼各项感知觉,让大脑和身体的链接更加密切,对于外界来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不仅仅是冒险和力量的训练,还有身体的协调、动作企划、注意力、记忆力、团队合作等,这是单纯的冒险训练和运动训练代替不了的。

 

误区二,感统一味强制孩子学会某个动作

感统训练强调的是感觉统合的运转顺畅

很多家长问,什么是有效的感统训练?是不是孩子不会“跳”,就要一直训练孩子“跳”,是不是不会走平衡木,就要一直练习走平衡木直到孩子能完成这个动作为止?

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完成某个动作标准才叫做感统训练?并不是的。

感统不是在练动作规范,练的是整个感觉统合的运转顺畅。

感统统合就好比一个会自觉地不停运转的引擎,当它运转顺畅的时候,我们的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会对于环境,产生良好的反应,这些良好的反应,不只有动作,还有稳定的情绪,恰好的注意力,适当的动机等。

这样就会让我们的身体不躁动、姿势端正、注意力集中,以及跟环境有很好的互动。

当运转不顺畅的时候,我们的坐姿可能就很容易东倒西歪、不能集中注意力……

感统训练的项目设置需要有科学依据,而且因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因材施教,并不强调孩子要学会某个动作。

误区三,居家感统游戏越多越好

适合孩子的训练才能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很多家长看到一个不错的感统活动,回到家就忙着依葫芦画瓢,但却忽视了活动是否适合孩子。所以,家长应该针对性地做适合孩子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一方面,针对感统问题较少的孩子,家长在家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能够帮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统活动。

另一方面,感统训练要求小班化教学, 且感统训练需遵循正迁移原则、补偿与发展原则、循序渐进与量变积累原则、量力化与关键期原则、快乐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感统训练的所有课程都需要专业测评后根据孩子身体能力发展水平、心理状态、能量高低等来设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所以感统训练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机构,才能保证孩子的良好训练效果!

误区四,感统晚做没效果

晚训练依然有效,但难度会更大。

全纳优童告诉您:

0-3岁是感统训练的起步期;

4-6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

7-9岁是感统训练的补救期;

10-12岁是感统训练的抢救期。

六岁以前大脑的可塑性较强,六岁以后可塑性会变得差一些,所以六岁以前训练确实会好一些。孩子只要做感统训练,都会有效果的。在12岁左右,孩子的感觉统合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在12岁之前,只要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并和感统教师做好密切的沟通,在家里和孩子做好家庭指导方案,确实有可能改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

在12岁以后,大脑网络连接已经被大部分固化,再想要通过感统训练来刺激感统六大感官,来改善感觉统合的状态,必须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才可以顺利有效的进行。

预约免费试听
  • 全国服务热线:400-6256-678(同微信)
  • 全国服务热线 13515316978(同微信)
Copyright © 2018 ICP编号:鲁ICP备10031231号 济南中优尚能教育咨询有限公司